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快乐课堂 >  小学版

快乐课堂

备战2011年中考之散文阅读指导专稿

来源:创新作文发布时间:2011-06-03浏览数:1025
备战2011年中考之散文阅读指导专稿
湖北省松滋市南海中学 黄松海 邮编:434201
 
散文具有题材广泛、手法灵活、内涵丰富、语言优美等特点,中考散文阅读最能考查考生的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属于考试产生区分度的题型之一,因而成为中考阅读的难点。因此,我们一定要掌握其阅读技法,提高散文阅读的得分率,在中考中大获全胜!
【知识点扫描】
1.散文的含义和特点: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体裁,要求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性散文。
2.散文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散文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②散文的特点之二是意境深邃,情感真挚。
③散文的特点之三是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3.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卒章显志、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等手法。
【考点风向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归纳主题思想,概括文意或感情等。
2、理解关键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深刻含义。
3、五种表达方式的识别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4、分析关键句、段在结构或内容上的作用。
5、描写的各种类型及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6、表现手法的区分及其作用。
7、自选角度鉴赏文章的艺术技巧。
8、结合相关材料谈感悟、说启示。
【解题金钥匙】
一、要了解散文的特点。掌握关于散文文体和写作的一些基本知识,才能从容应对文题中所出现的“术语”。
二、要细心精读文本。散文重在情味,不管是叙事、写人,还是写景、抒情,总是讲究意味深长。它的一词一句,都是为着“意味”、为着“情感”。我们分析文本时,要善于“品”,善于“析”,注重从字里行间深切的体味出作品内涵的情、理、意、味,即作品对人生或自然的特殊感悟。
三、要结合题型全面思考。
Δ题型一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考查类型】:①直接概括全文内容或全文主题;②回答某一段落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解题钥匙】
①概括文章内容,尽量利用原文语句;②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③明确主题的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④答题形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Δ题型二:品味散文语言,体悟词句作用。
    【考查类型】:①解释词语含义;②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解题钥匙】:①解释词语要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旨,结合主题来答词语含义,即结合语境答题。格式:“××”一词原指……,这里表达了……;②品评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意境、人物性格。
Δ题型三:品味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用。
【考查类型】:①从内容上说,常考查散文中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②从结构上说,常考查散文中的总领句、总结句和过渡句;③从表达上说,常考查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
【解题钥匙】
A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①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引起下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②文中: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③文末: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总结全文,深化主题、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使结构完整。
B理解句子的含义与作用可从如下两方面思考:①是句子自身的意思,这主要联系句子所在的段落进行思考;②是句子深层的意思要联系中心、主题来思考。不仅如此,还须从如下三个方面突破:“一想到”其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二想到”其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三想到”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到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还需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态度、感情等内容加以理解。
Δ题型四: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考查类型】:①表达方式的区分及其作用;②考查描写的角度与顺序;③景物描写的作用;④人物描写的方式等。
    【解题钥匙】:首先要掌握其五种表达方式,即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其次是把握五种表达方式在文章的作用;再者是对于描写的角度与顺序要做到心中有数,最后是要结合文章主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尤其是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时,要注意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
Δ题型五:开放性考题。
【考查类型】:一般是结合文章谈感悟或说启示。
【解题钥匙】:答题时,一定要紧扣文章主旨来谈,并且最好联系文章结尾段或是作者抒发感悟的句子作答;而且还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并要紧密联系个人的现实生活来谈;解答时,语言要流畅准确,层次要分明。在答题过程中,我们还须注意:①认真审题,弄懂题意后作答,不能望文生义,轻易作答;②熟记散文文体知识,避免知识错误;③掌握一些常见的解题技巧。
【典型题例精解】
   
江南月
    ①老屋的玻璃天窗,小巧晶莹,开设在光线不足的卧房。对于我们小孩来说,天窗不仅为我们平添光亮,更让我们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②夏夜,蝉还在院落里高大的梧桐树上鸣唱,田野里的蛙声就此起彼伏地欢快起来。穿着母亲缝制的方领衫,枕在她的怀里,仰起小脸,有时可以看到明月高悬,透过天窗,泻下轻轻柔柔的月光。一束束,盈盈的,如水似乳,漫过母亲的衣橱,在青砖地上画成一团银亮的光斑。一颗两颗美丽的星星,也赶热闹似的隔着天窗向我和母亲温柔地眨眼,低低地絮语。那一方窄窄的小小天窗,足以把稚嫩的视线放大,把美丽的想象撑起,星空的神秘和趣味便注满了我幼年幻想的心域。
    ③因有这一扇天窗,卧房里便舞动着游丝般的轻柔和温馨。母亲手摇蒲扇,缓缓地扇着,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惬意极了。她一边借着丝丝缕缕的亮光给我扇风,一边给我猜各样的谜语:“开嘛开白花,结嘛结四牛角。”我答是母亲在池塘里采的红菱,母亲便夸我聪颖。这还不够,母亲总是拗不过我的撒娇和对故事的喜爱。每每此时,她会不由自主地抬头凝望天窗外一颗两颗水晶般的星子。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便娓娓地在我心间摇曳出莲花般的清润和痴醉。常常,母亲的声音融着天窗下的那片亮光,如小溪的流水潺潺地抚遍我的全身,溢进我的心坎。
    ④江南多雨,尤其是阴雨绵绵的梅雨季节。因为有了这扇天窗,更让我感受到万般雨意千般诗情。天窗外,夜色冥茫。月亮躲起来了,星星躲起来了。唯有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细雨,如烟般笼着鳞鳞的瓦片和一扇玲珑的天窗。童稚的心灵,透过那一方小小的天窗,遐想着偌大的夜宇舞起了巨幅绸缎,若是裁剪一匹让母亲为我做新衣裳,那有多好呀。想着想着,雨滴水润润,湿漉漉,仿佛倏的一下钻进我的心里蔓延开来。
    ⑤仲夏,多雷阵雨。屋内,昏黄的灯苗闪闪烁烁的,把灯光里缝制衣服的母亲的影子在墙上拉得好长。雨点如一名来自天界的乐师,水乡泽国便奏起了铿锵有力的天籁,哗啦哗啦的。听久了,听熟了,就能辨出,雨声如泉水般叮叮咚咚的,是奏响在玻璃天窗上的乐音;粗犷一点的,是敲打在瓦楞上的鼓点。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迄今为止,我一直认为这是我所听过的最美的纯天然的交响乐呢!雨势来得急也去得快,往往一首乐曲作罢,衣服上便留下了母亲细细密密的针脚。
    ⑥记忆中,老屋的天窗总是与母亲的身影相伴;现在,它时常浮现于我的脑海,一些细节还那么清晰。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⑦“一窍仰穿,天光下射。”走在时光的深处,生命难免也会有阴暗的死角。那么就让我们常常提醒自己,不论何时、何地、何境,都别忘了开一扇心灵的天窗,让皎洁的月光,让灿烂的星辉,让诗意的雨声,让婉转的鸟鸣……都一一洒进心房。
                                          (选自《都市文萃》2010年第4期,有删改)
1.文章围绕“天窗”,写了哪些体现母爱的事情?
                                                                                   
                                                                                   
2.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①赏析下面句子。
    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
                                                                                   
                                                                                   
    ②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
    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3.说说文章以“天窗”为题的作用。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屋的那一方小小的天窗伴随着母亲的身影,让“我”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B.第②节选取蝉的鸣唱、蛙声的欢快和星月的柔美,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迷人的夏夜图。
    C.第③节“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中,“滑”字既写出风的轻柔,又表现母爱的温馨。
    D.文章情景交融,通过雨景和月景的对比描写,抒发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感伤。
5.文章结尾写“生命难免也会有阴暗的死角……不论何时、何地、何境,都别忘了开一扇心灵的天窗”,下列名著中就有能表现这一哲理的事例,请简要叙述一例。(3分)
            《童年》    《名人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名著:《                       
    事例:                                                                    
   
              2010年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
【解题指导】
1.第一题考查概括能力。答题时须精读全文,根据文段内容依次归纳,解答时要做到抓住要旨,简明扼要。紧扣文章各段内容,从“母亲”的角度,我们可概括出:母亲陪我看星月;为我扇扇子;给我猜谜语、讲故事;为我缝衣服。
2.第二题考查品词赏句能力。第①题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来赏析语言的精妙,此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意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雨声的美妙和“我”听雨的沉醉;解答此题也可以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析读来赏析句子、理解句子的含义,因为此句中叠词精妙,使文句形象且有音韵美。第②题我们可通过整体把握作者的感情或文章的主旨来理解词语及句子的深刻含义。“生命早期的记忆”这很好理解,就是指“童年时代”,“生活的根”联系全文主旨,我们可以知道——主要是对人生的影响与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如此作答:童年的生活经历可能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或童年的生活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
3.第三题考查整体感知能力。对于“天窗”内涵的理解,我们可以从线索角度、主旨的角度、情感的角度等方面综合考虑。结合全文来看:以天窗为题,交待写作对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天窗既指老屋的天窗,也指心灵的天窗,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4.第四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这道选择题融合了品词赏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对主旨的理解等方面。解题时,我们要细读题目逐一筛选,D项中对主旨理解很易看出,从情感的角度来看不符合文章内容,因为作者回忆往事从未“伤感”,有的只是幸福与诗意。
5.第五题考查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要求考生结全经典名著来叙述事例,意在表现“心灵的天窗”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解题时,我们既要结合原作内容,又要结合文章内涵来作答。此题灵活性很强,但表述准确流畅是关键,可以如此作答:示例一:《童年》 童年的阿廖沙生活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外祖母给予他无私的爱,使他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示例二:《名人传》 贝多芬面对耳聋的痛苦不幸,用创作音乐来为自己打开心灵之窗,最终成为不朽的音乐大师。示例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双目失明,他以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克服重重困准,以顽强的毅力写作。
【实战演练】
本草·莱菔子
刘梅花
莱菔们开花的时候,青稞正在灌浆。谁开谁的花,谁灌谁的浆,各自忙各自的。至于花的颜色,都是莱菔们自己决定的。想开白花就是白花,想开紫花呢,就来一朵紫的,主要看莱菔们的心情如何了。
不过紫花一般来说开不成紫色的,只是淡淡的一种紫,很清雅,一点也不相大蓟花那样俗气。当然,莱菔的花也算不上美丽。很平常罢了。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见解,蝴蝶们可不这么认为。
这世上所有的花,蝴蝶们都认为漂亮,所有莱菔花欲开未开时,它们就扑扇着翅膀从我不知道的地方赶来,挑挑拣拣,拿不定主意是该落在白色的蕾上呢,还是紫色的蕾上?莱菔们就攒足了劲往枝上扔花朵。
早上还是点点的花苞儿,中午未到,哗啦啦全打开了,简直有些迫不及待。那花,一小朵一小朵凑成一簇,好像是一小口一小口呵出得气凝结而成的。花没有香气,轻拢在一起,一副谦逊的样子。
不时每棵莱菔都可以开花。开花的莱菔是经过挑选和历练过的。让谁开,让谁不开,那是我说了算的。等到开花的时候,开成哪种颜色,才是莱菔自己做主的。莱菔还有个俗名较萝卜。这个名俗的,不知是谁给起的,简直让我生气。
莱菔花败了做英结籽,那籽就可以入药。如要的籽就贵气了,叫莱菔子,不能说是萝卜籽儿。中药材的世界是很高雅的,是从《诗经》里走出了的。
每味药走进带着古风的药材世界里,就得把俗名扔掉,换个笔名进入。比如蚯蚓,一但药用就叫地龙,僵蚕呢,药用里叫天虫。还有橘子皮,青的是青皮,老的是陈皮。我们小时候常摘来吃的辣椒,贱的天底下都是,可是一但结了籽,那籽就是葶苈子,简直像来自书香门第。益母草呢,也叫昆草,可见天之大,母之贵了。牵牛花的籽,是二丑子,大俗即大雅嘛!想想这是多么有趣的事啊!
莱菔子入药归到消导药类里去。吃到人的身体里,归脾,归胃,归肺经。蛇钻的窟窿蛇知道,啥药走啥道都是预先知道的,药们按自己的脉络走就对了。药是走不错路的。比如莱菔子,它理气开胃,绝不会跑到骨脉里止痛活血。
有时侯,人是不如药材的,自己明明该走天涯大道,却偏要跑到七拧八弯的羊肠小路上去。人走错路回头就难了,不像药,牢牢着自己该走的道儿。
种莱菔的起垄。我喜欢看一垄白白胖胖的莱菔挨挨挤挤的生长,那种旺盛的生命力看着非常舒服。待莱菔们长到镰刀把粗细时,就可以挑选备用了。如果让它们一直长下去,只能长成大萝卜,当然就没有莱菔子可以收了。
这时,挑一些缨子旺盛的,拔出来,拎到南墙下晒晒日头。晒多久呢,两三个时辰。下午日头不毒时最好。待太阳落下之时,缨子也蔫了,莱菔也塌水了,就重新栽起,浇水。只一夜,莱菔门就缓上气儿,又活过来啦。
二茬长起的莱菔,过短日子就起苔抽枝,打蕾开花。同时栽起的一垄,有的开白花,有的开紫花,让人不断有惊喜,你不停的猜,这可该是白花的吧,可偏是紫的;那棵应是紫花吧,却是白的。就这样,花朵不断的绽开着,我就是贪图那份实在的欢愉。
有时付出是要等很久才能有收获的,等的过程要有耐心才行。多大的耐心呢?直到你差不多忘了曾经的付出的时候,收获才翩然而来。花败了,结荚。赶在白露之前拔起晾干,就能收到莱菔子了。此时的莱菔,已经不是白白胖胖的水萝卜,而是地道的柴萝卜了,变成了莱菔子的根。
那年秋天,我们翻整后院的菜畦。拔掉莱菔的地方,一个个圆圆的坑空着。从此岸到彼岸,莱菔们度完了自己的一生。
                                           【选自《读者》2010年第1期】
【阅读思考】:
1.本文的线索是               ,文章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2.莱菔的俗名叫什么?其籽入药有何功效?
                                                                             
3.品味、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莱菔们就攒足了劲往枝上扔花朵。
                                                                             
②比如蚯蚓,一但药用就叫地龙,僵蚕呢,药用里叫天虫。还有橘子皮,青的是青皮,老的是陈皮。我们小时候常摘来吃的辣椒,贱的天底下都是,可是一但结了籽,那籽就是葶苈子,简直像来自书香门第。
                                                                           
4.作者为何以《本草•莱菔子》为题呢?
                                                                            
5.请你用简洁语言说说如何才能收到莱菔子?
                                                                            
6.作者借莱菔子来抒发了怎样的深刻感悟呢?
                                                                             
                                                          【黄松海设计】
寂静的瓦瓴
常龙云
这座三十六米高的光华楼,是阆中古城的标志性建筑。登上华光楼,放眼望去,脚下尽瓦瓴,被眼前秀丽的嘉陵江水环抱在怀。
那些黛青色的小青瓦,或仰或伏,一块覆一块,成垅成沟,鱼鳞似地铺展,一片连着一片,沿江顺水,起起伏伏地逶迤开去,成铺天盖地的浩翰大观之势,令人望而生叹。它们和雪白的粉墙、通黄的木壁、繁复的雕花门窗、以及幽长的青石板街道,组成一副绝佳的水墨画长卷,博大精深,赏心悦目,百读不厌,历经百代千秋,永不褪色,成为传世经典。
当然,仅有瓦瓴是远远不够的,时间的风雨霜雪,很快就会将它们摧残,成为一堆一文不值的瓦砾。
阆中别名阆苑。阆苑,传说是神仙西王母居住的地方。称阆中为“风水宝地,阆苑仙境”,其实并不夸张。“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霞”,山光水色,云蒸霞蔚,聚风藏气,风生水起,仙境也不过如此。这里曾是远古巴人的故里,那个过早消亡的王国,把王朝的遗迹埋得很深很深,那个星零飘散的民族,却把人类文明的种子,播撒在华夏大地的四面八方。在这里,每一片瓦瓴覆盖之下,都有一段历史的震撼,每一扇雕花门窗之后,都有一部人类的传奇。传说人类始祖伏羲,就孕育于渝水之畔;昔巴人挥师助武伐纣,三千“虎贲军”为先锋,前歌后舞,牧野一战,亡商兴周;范目率七姓巴人暗渡陈仓,攻取关中要塞,助刘邦奠定汉室天下基础;落下闳创浑天学说,所制《太初历》成为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历法,沿用至今;至于游历、寓居或是宦居阆中的名人,如顾恺之、杜甫、元镇、李商隐、吴道子、苏东坡、司马光、陆游、张飞等,更是灿如繁星,光耀阆苑,怎不令瓦翎熠熠生辉!张飞庙、藤王阁、贡院,瓦瓴护佑下的大量仙踪遗迹、名胜古物,至今还吸引着天南地北的游人。
瓦瓴不会说话,寂静如佛。瓦瓴勿须说话,它的寂静,比任何言语都更生动、更丰富。我的目光在连天接水的瓦瓴上漫游,思绪却在上下五千年跳跃。
古代的阆中,还是丝绸之乡。“春城天不夜,人语市如潮”,当年的古城,商贾云集,何等繁华热闹!而今,新城向南扩展,市声南移,这里只留下游客的匆匆步履,和因为好奇而四处探寻的眼神。现代人注定要回到现代去,这也是宿命。
天色黄昏,游客星散离去,古城逐渐安静下来。我的目光越过瓦瓴,落在向南的新城。和眼下所有篷勃发展的城市一样,钢筋混凝土建筑也正在这座小城四处拔地而起,热闹离古城渐行渐远。但我还是特别偏爱小青瓦,来自泥土,在人间烟火里煅烧成形,骨子里是质朴的,因而显得很安静。我需要一份安静。也许,我们都需要一份安静。唯有安静下来,才能让灵魂跟上匆匆的脚步。
晚来江风,掠过片片瓦瓴,吹醒我的梦幻。我从远方来,也将回到远方去。江光流转,烟霞聚散,眼前瓦瓴,也注定会成为我的昨日梦幻。
                                            【选自《散文选刊》2010年第五期】
【阅读思考】:
1.文中哪一个词准确地概括出瓦瓴鲜明的特征?瓦瓴在文中象征着什么?
                                                                               
2.从结构上看,文中划线的句子有何作用?
                                                                              
3.文中为何对于阆中的神话传说、历史文化如数家珍,这是否多余?能否删去呢?
                                                                                
4.“瓦瓴勿须说话,它的寂静,比任何言语都更生动、更丰富”,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呢?
                                                                              
5.作者为何在文中还描写发展中的新城呢?
                                                                               
6.文章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实战演练·参考答案】
《本草•莱菔子》
1.莱菔子  借景抒情或咏物抒怀
2.萝卜,其籽入药理气开胃。
3.①运用拟人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莱菔生命力旺盛,开花之多、花开之盛。
②运用排比之法,准确地说明了药材之名的高雅。
4.以此为题意在吸引读者,激发兴趣,再者是为了突出俗名虽然普通,但药用之时其名高雅,并且药效不凡。(大意相同即可,答对一点即可)
5.待莱菔们长到镰刀把粗细时,挑一些缨子旺盛的拔出来,拎到南墙下晒两三个时辰,待缨子也蔫了,莱菔也塌水了,就重新栽起浇水,二茬长起的莱菔,过短日子就起苔抽枝,打蕾开花。花败了,结荚。赶在白露之前拔起晾干,就能收到莱菔子了。(大意相同即可)
6.我们要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并且要真心付出,耐心等待,这样我们就会收获一个圆满的人生。(大意相同即可,也可以摘录文章的议论抒情句作答。)
 
《寂静的瓦瓴》
1.寂静 传统文化
2.承上启下或是过渡作用
3.不是多余,不能删去。因为这正是为了突出阆中的瓦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博大精深,历经百代千秋,永不褪色,成为传世经典。
4.阆中的瓦瓴在寂静的岁月中积淀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让世人仰景。(大意相同即可)
5.突出新城的喧闹,反衬古城的寂静,意在表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大意相同即可,答对一点即可)
6.托物寓意,表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表达了人类发展不应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抒发了保护传统文化的心愿。
 
 
【作者简介】
黄松海,荆州市中语会会员,松滋市作协会员,现任供职于湖北省松滋市南海中学笔耕十余年,曾为《课堂内外》、《初中数语外辅导》、《语文周报》等30家报刊特约撰稿人,有著作被人大报刊资料复印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刊出。曾20余次参编《新课标互动作文》、《作文梦工场》《新阅读专题训练》《中考作文鲜读》等丛书的编写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初中作文指导、阅读指导、中考指导、口语交际指导、课文解读和试题编撰等,曾用林野、宋海、林子和等为笔名,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1000余篇,指导学生发表作品1200余篇。
 
 

友情链接

《创新作文》旧网站 龙源期刊网
首页 关于创新作文 《创新作文》电子刊 联系我们 订阅 投稿

地址:广西南宁市鲤湾路17号 (广西教育学院南校区) 邮编:530022 订刊热线:0771-5842385
编辑部电话:0771-5860985 传真:
电子邮箱:xdjygxecm@126.com 广告部:0771-5861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桂)字第010号

你关注的,这里都有

copyright© 2010 创新作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桂ICP备16007781-5

关闭
给小编发消息吧

想订刊,就扫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