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
广西柳州市柳州市文韬小学六(2)班宫歆宸 指导教师:王宪德
在陶渊明诗意的田园里,家乡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商隐那脉脉深情中,家乡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贺知章笔下的思乡情浓烈如酒——“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而在我心中,家乡是冬夜里那一团跃动的炉火,红光熠熠,温暖照人。
我所眷恋的家乡,在除夕夜有着一种特别而又庄重的习俗——围炉烤火守岁。这个习俗不仅可以驱散严冬的寒意,更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红红火火、吉祥安康的美好祈愿。大年三十破晓时分,每户人家便开始忙碌起来,劈柴生火,将那些耐烧的硬柴和粗大的树疙瘩投入熊熊燃烧的大火炉中。这火焰,既是烹煮年糕、烹调年夜饭的热情,更是照亮漫漫长夜、凝聚家族温情的灵魂。
随着夜幕降临,村子里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炉火熠熠,宛如繁星点点映照新年祥瑞。这时,“来烤火啦!”外婆亲切的呼唤从楼下传来,我们便暂停春晚的欢声笑语,走向那炽热的火炉。按照传统,我们会背对火炉半蹲撅起屁股,再转向火炉,双手交替搓热,同时,外婆口中念念有词:“烤烤手,一年不犯愁;烤烤腚,一年不生病。”这些质朴的话里寄托着长辈对晚辈最深切的关爱与祝福。
我们几个小孩围炉而坐,接过长辈递来的压岁钱,分享过去一年的学习心得;大人们诉说着工作收获,互道新年祝福,许下美好的愿望。那红彤彤的炉火犹如生活的焰火,越烧越旺,映红了每一个人的脸庞,暖透了每一颗心。屋外鞭炮声渐息,寒风悄然作响,但屋内热情未减,童趣盎然的故事、家长里短的絮语以及长辈们口耳相传的生动传奇,交织成一幅幅温馨的画面,时而引得我们捧腹大笑,时而又引发深深思索。
火红的炉火,寓意深远的习俗,亲人挚爱的陪伴,代代相传的故事……这就是我家乡独具特色的风俗——围炉烤火守岁。我深爱我的家乡,热爱这片土地上那些充满温度与情感的习俗。每当除夕夜那团旺盛的炉火燃起,便预示着新的一年必将红红火火、福满门楣。
创刊于1962年,品牌老刊,全国少儿优秀期刊,第六届广西优秀社会科学期刊。
copyright© 2010 创新作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桂ICP备16007781-5